海上平台
不矜不伐网
2025-04-05 04:45:57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由无道的人间世引出庄子全生的主题,这便是上述文字要表达的东西。庄子的这种想法,虽然受命运、现实等的限制,大多掩盖在全生的主题之下,但有时仍然会表现出来。
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心如死灰的提出,是针对着后文所说的心的各种各样活动的,活动似乎代表了生命力,但庄子却称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在庄子看来,做官就好像是被养在笼子中的鸟,虽然看起来很神气,却不会有好的结局。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
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表现了受成心支配的人的心态:自是而非彼、自贵而贱彼。10 关于天和儒家伦理道德一体化的理论,参见拙著:《董仲舒思想研究》之《天道篇》,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此后董仲舒不敢再谈论灾异方面的事情,但足以证明董仲舒在建元六年前后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所以他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在《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了许多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对历史上的灾异进行的解释。
(对策一)【8】 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受命之符为各种各样的祥瑞,如周之白鱼赤乌等。14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今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19《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998页。《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因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对外讨伐匈奴,夺取西域,开疆拓土。对此汉宣帝却直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说自《贤良对策》以后,举贤良方正就和独尊儒术及以儒求为利禄之途结合起来,为大一统政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是为中国历史上科举制的雏型。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
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文帝十五年时,文帝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5】,又进行过一次察举。
说是如果不这样的话,天就会以灾异来给予儆戒、惩罚。但是也必须看到,董仲舒的贡献和功绩,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教育和社会道德领域,和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中为巩固大一统体制而创建的制度和强权措施,仅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有部分重合。
江都国原为广陵郡之一县,即旧吴王刘濞的领地,管辖三郡五十三城。22 《史记·儒林列传》,第841页。生于帝又有以言灾异下吏之嫌,虽其后帝思前言,使其弟子吕步舒以《春秋》义治淮南狱,且辑用生《公羊》议,时复遣大臣就问政典,抑貌敬以为尊经隆儒之饰耳。建元元年设立的五经博士,为《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取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25董仲舒:《玉杯》,《春秋繁露义证》,第32页。最后是他那著名的屈君伸天论。
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所以官僚的来源要另开除外戚之外的渠道,其中举贤良方正是最重要的措施。【22】 说的是公孙弘虽然也是学习的《春秋》,但不是做学问的公羊传而是《春秋》杂说,其为人处世希世用事,迎合世俗,阿谀奉承,世所罕有,所以做到天子三公,受到天下学子们的拥戴和效法。
从这十二件大事来看,和董仲舒直接有关的有两件,即第二件举贤良方正和第三件专用儒家。(一)关于举贤良方正 举贤良方正是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源源不断的官僚来源的重要措施。
来源:《孔子研究》2022年第4期 进入专题: 董仲舒 汉武帝 大一统 儒家 。对外匈奴频繁入侵,边疆危急,已经威胁着汉帝国的生死存亡。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如果非要当上三公丞相之类才算重用的话,董仲舒一生只当了两次地方郡国相,当然算不上。
博士源于战国,秦汉继之。其次是外戚,如景帝时丞相(先为御史大夫)陶青为高祖功臣陶舍之子,景帝三年平定七国诸侯之乱的太尉周亚夫是周勃之子。
2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70页。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29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613页。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作为一个犯有前科的人,侍奉的又是个纵恣之君,又有猜忌嫉妒刻薄的丞相公孙弘虎视眈眈,他不可能再有上升空间了。这种集所有权力于一人的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垄断天下一切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掌控。
这一切都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而要看上天的意愿、人心的背向等等因素。与后来受到汉武帝重用的公孙弘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 董仲舒为人廉直。
至于他个人的命运,在他奉侍的制度中没有任何自我左右的余地。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20】。
这就是天神的儒家道德伦理化。这三点集中体现在《汉书·董仲舒传》的《贤良对策》里,所以有必要对《对策》的内容进行一番梳理。